回顾经济史——二战后美国经济曾出现下行,失业与物价“齐飞”。“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两任总统始终坚持财政扩张,财政赤字从罗斯福的“姑且刺激一下”到变为常态。在凯恩斯主义药方的强力刺激之下配资好评配资门户,10多年间,美国经济扶摇直上。兴奋剂是体坛历来反对的玩意儿,任何一个透支体力的体育选手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当时美国的经济就是这样。好景不长,美国的新问题产生了。
从1969年11月开始,美国工业生产连续13个月出现下跌,降幅高达6.8%,失业率则飙升至6%。1971—197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4%,1978年第四季度下降到0.5%;同一时期,1972—1974年失业率在3%~6%之间徘徊,1974—1975年失业率一度曾高达9%,1978年年初则为6.4%。人们原本以为通货膨胀率与就业率成反比,这一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现在,菲利普斯曲线失效了,物价上升,另一方面失业率又在高涨。现在,这种现象被称为“滞胀”。此时,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13—1994年)成为美国第37任总统,滞胀是这位总统将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尼克松在任期间,美国与新中国建交,很多人都知道那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总统看起来还是一位计划经济的信仰者。
图片
1971年,尼克松提出“新经济政策”,其目的除了废除金本位,更重要的一条是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也就是说,尼克松以行政命令规定物价和工资不得上涨,以应对“滞胀”。
美国人对即将到来的长期滞胀没有充足准备,大部分人以为这是一种临时现象;既然是临时现象,那么总统的管制命令当然可以理解。尼克松的“物价管制”在美国根本没有任何阻力,得到了广泛支持,道琼斯指数在政策宣布第二天暴涨,社会调查同样显示民众对物价管制采取支持态度,因为政府行政命令使得他们免受涨价之苦。所以,经济政策原本就没什么东西之分,计划和市场的界限也不那么清晰。无论在哪里,想出法子来就行!尼克松拟定了“美式计划经济”方案,具体执行者则是以市场化著称的美联储。时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为此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三个月内实施工资管制,此后成立物价委员会和薪资委员会,并邀请工会代表参加,拟定物价和工资增长目标,物价年增长率为2.5%,工资年增幅则为5.5%以内。
美国人信心满满,开始物价管制,举国支持的经济政策还能有什么问题?规律之所以为规律,就是因为不能违反,能违反的不是规律,是规定,因为规定有可能是有待改进的。无论东方西方,违反规律的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美国人的信心还没过夜,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见了,甚至连农产品都开始匮乏,美国人第一次遭遇了“短缺经济”,失业率照样居高不下。
图片
1972年2月,失业率仍旧高达5.7%,美联储不得不重新考虑调整货币政策,甚至放弃总统冻结物价和工资的命令。尽管尼克松赢得了1972年大选,新经济政策却难以为继。美联储和伯恩斯成为美国人指责的对象,媒体和公众认为伯恩斯执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而且是明知故犯,目标是换取美联储管制物价的权力。争辩未止油价涨,惹事不仅美联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石油价格从每桶3.01美元提高到每桶10.65美元,同时限制石油产量。几乎在一夜之间,西方国家陷入了油荒,油价从每桶3美元蹿到了每桶35美元。
美国经济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74年,随着尼克松的卸任,工资物价管制条例被废黜,物价从此扶摇直上,全年上涨12%,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更可怕的是失业率高达8.5%~9%。此前虽然也有争议,但人们一直认为美国自然失业率在4%~6%。物价与失业齐飞,衰退共萧条一色,物价上升、失业率高企,都是典型的滞胀特征,从此,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衰退。今人看来,美联储所作所为再次让人大跌眼镜,伯恩斯拒不收缩货币政策,他在一次国会发言中提出:使用严厉的货币政策来抵消异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努力,在最初几年会引起严重的金融和经济混乱。这不是一种明智的货币政策。
图片
看起来伯恩斯已经意识到了1972—1973年货币政策的失误,但是,收缩货币扩张将导致经济衰退,伯恩斯不肯冒险。相反,伯恩斯把1973—1974年的高通胀归咎于石油涨价,认为是输入型通胀。伯恩斯的观点和美联储所作所为引起了轩然大波,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角度分析了通胀,结论是石油价格暴涨只是短期效应,在长期对通胀不构成显著性影响。究其根本,通胀是联邦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形成的,直接原因则是这些政策导致了工资刚性上升,进而传导到物价。
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学理论不能停留在象牙塔里,必须付诸实践。通胀与失业齐飞,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滞涨。尼克松之后的历任总统不是没想法子,卡特总统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教育医疗福利,掏空了凯恩斯主义工具箱,后来感觉凯恩斯主义不靠谱,又反过来投靠货币主义,控制货币发行增量,最后连工资物价限价这种计划经济的招数都用了。结果如何呢?1978年,美国通胀率超过两位数成为美国的常态,而失业率依然为7%~8%,滞胀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能想的法子都想了,物价照旧上涨,失业照旧发生,所有经济政策都对滞涨毫无办法。大家可能还记得,电气化革命之初,美国形成了一批富可敌国的托拉斯。终结了托拉斯对市场的垄断,才激发了市场活力。如今,一个甲子荏苒而过,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气化产品就已经在西方普及,比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汽车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整个西欧的存量财富,也挤占了美国原本应该属于民用的生产资源,这才重新开辟出一片足够大的市场,使电气化产能得以延续。廿载已过,电气化最后的市场空间已经被压缩殆尽。很简单,电气化产品已经普及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产品更新换代带来的市场都是大企业所为。
一个成熟的市场,新人很难分割现有利益格局。不是不想分割,而是市场利润早就不足以支撑新的大亨。人家苦心经营多年,您想再分一杯羹?难!既然市场萎缩,既然市场已经具备垄断性质,那么,焉能不失业,焉能不物价上涨?究竟该如何应对滞胀?一剂良方,唯有创新。很不幸,创新——尤其是开天辟地的毁灭型创新——不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站在时空隧道只能向后看,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对未来失明,走出洪荒的人无法想象工业革命后的场景,电气化时代的人也无法想象今天的信息产业。必须有一系列制度与非制度因素长时间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开天辟地的毁灭型创新。创新越来越依靠科技,一次大创新之后,大创新会越来越难。所幸,人类做到了。今天,我们回顾这段滞胀的历史,会发现那确实是一段痛苦的时期,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建筑业、零售业……那些支撑起人类繁荣的行业突然一夜间都不再赢利,成了夕阳产业。
图片
但是,汹涌的暗流之下已经有一批巨无霸在成长,无线电、电子、信息、宇航、生化……微软、苹果、英特尔、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这些人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巨无霸此时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微企业。只有在既定市场内分不到一杯羹的小微企业才有创新的原动力,因为它们是小微企业,失败的成本并不高。
只有小微企业才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你看过哪个大企业把自己的主业弄没了?商业银行高喊移动支付,你见哪家银行能把移动支付做到支付宝或者财付通的程度?商业银行甚至开始自建电商,那些电商平台知名度如何?此时的信息产业还是小微企业,还在等待它们的金融王子!不仅工业革命要等待金融革命,任何一次巨大的产业创新,都意味着金融行业开天辟地般的革命必须有合适的金融模式与新产业相互配合。
从默默无闻到发展壮大配资好评配资门户,这些小微企业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高速的信息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高技术工业投资在美国设备投资中仅占10%,70年代末期,这个数字上升到25%;滞胀结束前,计算机、通信、宇航、生物制药、控制仪器、半导体已经形成相当的产能规模,与汽车、钢铁、造船和纺织业产值相当。人类要想敲开信息时代大门,还缺一把合适的金融钥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华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