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们曾向大家介绍过依然服役于人民解放军的俄罗斯进口主战装备。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时期,期间我们尝试从西方引进了一些军事装备,无论是整机还是分系统。这一时期,我们究竟引进了多少武器装备?其中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哪些装备至今仍活跃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呢?
首先来说说美国的武器。提到美国,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两项军备合作计划。其中一项是从西科斯基公司购买的黑鹰直升机,另一项则是中美联合改进歼-8II型战斗机的“和平典范”计划。黑鹰直升机计划最终购买了24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非购买了美军自用的UH-60型,而是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民用版本S-70C。尽管如此,二者在标准上几乎没有差别,实际上,我们获得的就是一种带有民用标识的军用版直升机。这些黑鹰直升机因其出色的耐用性和强大的性能,一直服役至今,甚至近期还有人拍到中国陆军航空兵新涂装的黑鹰直升机,成为一段不朽传奇。
展开剩余80%至于“和平典范”计划,我们曾将部分歼-8II型战斗机原型机送往美国,并在诺-格公司进行技术改进,其中包括安装AN/APG-66火控雷达、新型HUD显示器、MFD显示器、火控计算机及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航电系统。尽管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我们从中获得的技术资料和改装设备,极大地推动了我们自主研发航空电子系统的进程。
中美在军事领域的合作远不止这些。比如在陆军装备方面,北方工业曾与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进行接触,后者提出将其研制的M242步兵战车炮塔安装在我们生产的86式步兵战车上,打造名为NFV-1型的步兵战车,面向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凯迪拉克公司与洛阳拖拉机厂曾接洽,探讨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换装美制105毫米坦克炮与焊接式炮塔,打造出“美洲虎”主战坦克。虽然这些计划最终未能成行,但它们却代表了中国与美国在军事合作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
然而,美国的武器引进并不顺利,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的军售价格过高、附加条件多。因此,我们从美国引进的主战装备并不多,至今仍在服役的,只有黑鹰直升机。而相比之下,欧洲在这方面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由于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军售附加条件较少,价格也更加公道,性价比更高,我们选择了欧洲作为引进先进装备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在航空技术领域,尽管法国的幻影2000与英国的狂风ADV战斗机都具备较强的性能,但价格太高,我们最终未能从欧洲购买战斗机。然而,欧洲的直升机却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在我们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验时,国内现有的直升机无法满足海上打捞弹头数据舱的需求,因此我们看中了法国制造的SA.321超黄蜂直升机。这款直升机因其设计坚固耐用、性能可靠且价格合理,成为了我们非常理想的选择。从1973年起,我们从法国引进了14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并成功完成了东风5弹头数据舱的打捞任务。其国产版本,直-8系列,也成了中国直升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继SA.321之后,法国的AS-365N海豚轻型舰载直升机再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款5吨级轻型直升机非常适合搭载在我们的水面舰艇上,执行反潜任务。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得到了直-9系列直升机,广泛装备于海军以及陆军航空兵部队,成为21世纪初至2010年代的作战主力。
不仅如此,我们与法国在直升机领域的合作还进一步扩大。为了满足海军舰艇防空作战的需求,我们在80年代末从法国引进了“海响尾蛇”-8MS型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后续通过仿制,生产出中国的红旗-7系列防空导弹。这些装备大大提升了中国海军的防空能力。
除了这些,法国还提供了许多战术导弹、舰炮等先进装备。比如,我们从法国引进了100毫米紧凑型舰炮,并成功仿制出了H/PJ-87型舰炮,这款舰炮曾装备在多型中国舰艇上,尽管最终被更为先进的火炮所取代,但它依旧代表了法国舰炮技术在中国舰艇中的延续。
同样,在中距空对空导弹方面,我们曾考察法国的“马特拉530”与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导弹,最终选择了后者作为基础,发展出了PL-11型空对空导弹。与此同时,我们还从意大利引进了反潜鱼雷,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
总体来说,尽管中国从北约国家引进的装备数量较少,但这些装备无论在技术、性能,还是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引进和消化这些外来技术,中国逐步提升了自己的武器装备水平,并在多方面实现了自主研发。
总而言之,俄制装备与北约制造的装备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自主武器装备研发的新时代,这些外来装备的影响力必将在未来逐渐减少,甚至最终消失。
发布于:天津市华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